医师报讯(通讯员 黄灵风 陶一凡)不久前,肺癌患者赵女士(化名)因突发炸裂样头痛、喷射性呕吐被确诊为脑膜转移。这种被称为"肺癌终末期噩梦"的并发症,中位生存期仅1-3个月,患者常因剧烈头痛和神经功能丧失而痛苦离世。传统治疗手段在赵女士身上接连失效之际,南京鼓楼医院老年医学科303病区团队创新性启用了神经外科的"秘密武器"——Ommaya囊,成功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。
脑膜转移的治疗难点源于人体天然的"防火墙"——血脑屏障。这道生理屏障,在阻挡有害物质入脑的同时,也屏蔽了98%的抗癌药物。传统鞘内化疗需要通过反复腰椎穿刺给药(类似"脊椎打针"),不仅操作风险高,还容易因药物分布不均影响疗效。更棘手的是,晚期患者常因无法耐受腰穿体位而错失治疗机会。
因此,找到一种便捷、安全、有效的鞘内用药方法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当务之急。鼓楼医院老年医学科303病区创新性的将脑外科使用的【Ommaya囊】用于肺癌脑膜转移的鞘内化疗中,在脑外科的大力支持下,将这种硬币大小的微型储液囊置于患者头皮下,治疗时医生只需经皮穿刺注药,药物即可随脑脊液循环覆盖整个中枢神经系统,实现三大突破性进展。微创化疗治疗:单次手术植入即可完成长期治疗,避免每月数次的腰穿痛苦。精准药物递送:药物直达病变部位,脑脊液浓度较静脉给药提升20-50倍。动态监测治疗:可同步进行脑脊液取样和压力监测,实现个体化精准调控。
赵女士经Ommaya囊鞘内化疗后,头痛情况得到极大缓解,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转阴,病情获得长时间稳定。南京鼓楼医院老年医学科303病区团队结合亚洲病人特点,在华东地区率先开展“经Ommaya囊鞘内化疗”新技术,救治了大量来自安徽、浙江、上海、江苏、山东及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等地的肺癌脑膜转移患者,年均开展鞘内化疗1000余例次,治疗有效率达到80%,中位生存时间从3个月延长到13.6个月,经Ommaya囊鞘内化疗”技术荣获“江苏省、南京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”,“南京鼓楼医院十佳新技术一等奖”。
此外,团队构建了临床-科研-教学的创新生态,蒋澄医生开发了“视神经鞘超声无创监测颅内压”新技术,进一步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;李会颖医生自主设计、制作了经Ommaya囊鞘内化疗3D教学模型,为储备相关后备人才力量提供坚实保障。研究生团队制备成功了肺癌脑膜转移的小鼠模型,填补了国内空白,为新型药物和治疗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扎实平台。
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