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公平的沦丧:那尔那茜事件引发的深思
寒窗苦读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这是无数中国学子对高考的共同记忆。然而,那尔那茜事件却如同一声惊雷,撕开了高考公平的神话,引发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强烈质疑。这位凭借电视剧《长安的荔枝》走红的演员,其2008年高考的经历,正如同一个滚雪球般,越滚越大,将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黑暗面暴露无遗。
那尔那茜179分考入上海戏剧学院,这个数字本身就令人震惊。要知道,2008年上海戏剧学院普通考生的录取分数线高达400多分,她竟比普通考生低了200多分!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她拥有北京户口,就读于北京十一学校,却利用内蒙古的定向委培政策,享受了大幅度的降分优惠,这操作与“高考移民”几乎如出一辙。毕业后,她并未履行协议返回内蒙古工作,而是远赴挪威留学,最终成为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明星,这“特殊通道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?
展开剩余73%定向委培政策本意是为边远地区培养人才,通常包含降分录取和包分配,毕业生一般进入剧团等事业单位。然而,在现实中,它却成为了某些人钻空子的工具。那尔那茜母亲敖登高娃1982年同样是上海戏剧学院内蒙古定向班的学生,且招生负责人正是其母亲的同学,这不禁让人怀疑,这定向委培政策是否沦为了“家族内部资源”的专属通道?网络上更是流传着“别人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她走的是家族专属VIP通道”的辛辣评论。
事件曝光后,更令人费解的疑问接踵而至:她如何能以北京学籍参加内蒙古高考?母女二人为何能先后获得内蒙古定向委培名额?2008年内蒙古查处了1.2万例疑似“高考移民”案件,为何独独漏掉了她?这些疑问至今仍未得到官方解答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她违反协议未履行回内蒙古工作的承诺,却未见任何赔偿,反而继续接拍大制作电视剧、代言高价广告,这种“违约零成本”的操作,无疑是对公平竞争的粗暴践踏,也难怪引发了众多普通考生的愤怒。
央视和人民日报迅速删除了相关内容,《镖人》电影也将其从主演名单中移除,但《长安的荔枝》剧组却迟迟未将其戏份删减,或许是顾虑巨大的经济损失。然而,该剧的收视率和口碑持续下滑,观众的抵制态度已十分明确。
那尔那茜自称毕业于“挪威西北大学”,但该校并不存在,真实情况可能是西挪威应用科学大学,且该校官网并无戏剧专业。此外,她留学期间每年需花费10万到40万不等的学费,其资金来源也令人质疑。种种疑点交织在一起,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,悬在公众心头。
内蒙古教育厅表示正在调查,但事件曝光已过去半个多月,却毫无进展。对比仝卓事件21天和翟天临事件15天就迅速给出结果,此次调查的缓慢速度,更令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资本运作,试图将事件无限期拖延。
那尔那茜事件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明星八卦,它触及了教育公平的底线。定向委培政策被滥用,179分就能进入顶尖艺术院校,而普通考生即使考取500多分也可能只能进入二本院校,这巨大的反差,正是引发公众愤怒的根源。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:“公众生气的不是政策本身,而是执行过程中的不透明和特权干预。”
公众期待一个公正透明的调查结果,不仅想知道那尔那茜事件的真相,更想看到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。高考,对大多数人来说,是人生中唯一一次不看背景、只看分数的公平竞争机会。如果连这个机会都被特权侵蚀,那么普通孩子的未来在哪里?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给出调查结果,还高考公平一个公道,别让教育公平成为一句空话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